让一种艺术形式死去的方法,除了杀掉所有了解与掌握它的人之外。
还可以把它供起来,塑上金身,传令让每一个人必须熟知它的外在。立法规定它的创作形式,让最权威的人掌控话语权,维护它的一枝一梢。
这样,就像一具供起来的木乃伊,一本博物馆的珍藏本,每个人都知道它稀有,它华丽。可它的美丽本属于过去那个时代最爱它的人,而对于现在来说,曾经执着严苛的技艺,最终也成为了束缚的一条条长带。
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美的,人们都在敬佩,叹服,与之拍照合影之后,又去寻找其他更简易 ,轻松的美,剩下一个个没有被时间引诱的和利用它借以谋生的人。戏剧散场,大幕落下,一些美的时代早已结束,另一些美正准备登台。
美的死亡浪漫而悲剧: 人人都知道它宝贵,可每个人都已经不再爱它。或者说,当那些真正热爱它的人也死亡之后,美,也迎来了它的谢幕。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识之一。民国的学者,如蔡元培、鲁迅等,提倡传统文化之美,破除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很多时候宣传传统文化,都在宣传传统的意识形态,而忽视了审美。根据现在的传播规律,没有审美是不会有年轻人去关注的,而年轻人往往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压迫对象。
所以这两年在做一个小尝试,和央视合作拍一个能够展现文物审美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有机会我会继续思考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