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
1. 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需提升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确保政策落实,为民众办实事。
2. 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干部法治意识,促进民主决策和依法管理。
3. 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合理引导村民享受政策优惠,激发自我发展意识,努力改善生活。
二、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1. 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
2. 壮大特色产业,吸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升级。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1. 增加民生投入,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
2. 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宜居环境。
3. 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发展创意农业,增加农业比较效益。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
1. 强化农业农村干部培养和使用。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引进科技人才,提升种养水平。
3. 鼓励返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创业环境。
五、乡村治理内容详述
1. 农村“四治”: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
2. 农村“三清一改”:清理垃圾、塘沟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改变不良习惯。
3. 农村“门前三包”:包卫生、绿化、秩序,涵盖住宅四周至人行道区域。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全面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发挥乡村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