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力拓展市场的就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

admin

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稳就业”工作大局,一直以来备受社会高度关注。那么,从最近的动向来看,应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笔者看来,便是要落细落实就业政策,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新空间。

加强横纵向协同联动,增大政策机制新空间。大学生是就业市场的重要生力军,但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显然并非教育部一家所能及,而应完善发展多方协同联动机制,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横向间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提高政策机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纵向间各地各高校的积极主动性,推动政策机制落地实施。比如,如今各地各高校综合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平台等方面优势,为大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以平台为例,不少地方和高校强化信息平台服务,延展智慧服务新空间,打造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享的云平台,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智慧治理,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信息共享、精准推送、测评面试等智慧服务。

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挖潜学科专业新动能。锚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已然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伴随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何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开辟就业新空间,也已成为高校系统规划和改革创新的重点。当前,高校学科专业供给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突出矛盾之一。为此,应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与发布制度、跟踪调查与反馈制度,加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毕业生就业的有效衔接,灵敏反映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招生规模。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进展,打造传统学科专业升级版,布局新增国家战略与关键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削减就业困难的学科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提升就业过程的匹配效率,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正所谓,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对大学生而言,既要看到当下内外大环境引发的就业挑战,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身。大学生就业观念理当与时俱进,大学生应征入伍、升学攻读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已成为就业的新业态或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