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一个充满歌舞魅力的民族,其“鼓舞”艺术种类繁多,近十种之多。例如,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花鼓舞、猴儿鼓等。黔东南地区的《反排木鼓舞》更是成为了苗族节日庆典及国际交流的代表性舞蹈,深受邻国友人的喜爱与赞誉,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历史的长河中,《朝野佥载》上早有记载,唐代时期,苗族的“鼓舞”艺术就已经存在,用于悼念亲人,且持续一个月之久,可见其悠久的历史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众多的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基础上,创新出了《四面鼓舞》。此舞主要流传于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的苗族聚居地。舞者无论男女均可参与,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手持鼓槌同时击鼓起舞。在统一的节奏下,按照规定套路进行表演。每完成一套动作后,四人按照顺时针方向换至下一鼓面,继续进行其他套路的“鼓舞”表演。这种“鼓舞”既具有表演性,又富有趣味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苗族“鼓舞”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仅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这一民族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从古代的悼念仪式到现代的节日庆典,从单一的表演形式到多元的舞蹈风格,苗族“鼓舞”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