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曼彻斯特是个小城市吗

admin

市名

曼彻斯特市(CityofManchester)

别称

棉都(Cottonopolis)、北方之都(CapitaloftheNorth)、第二城(Secondcity)、仓库之城(WarehouseCity)

格言

ConcilioEtLabore(拉丁语:智慧和努力)

经纬度

城市位于北纬53度28分,西经2度14分。

国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成员国

英格兰(England)

地区

英格兰西北(NorthWestEngland)

大曼彻斯特(GreaterManchester)

行政中心

曼彻斯特市中心(ManchesterCityCentre)

建立

公元1世纪

城镇特许状

1301年

建市

1853年

市长

格林·埃文思(GlynnEvans)

下院议员

保罗·乔金斯(PaulGoggins)(英国工党)

杰拉尔德·考夫曼(SirGeraldKaufman)(英国工党)

约翰·里驰(JohnLeech)(英国自由民主党)

托尼·劳埃德(TonyLloyd)(英国工党)

格雷厄姆·斯君格(GrahamStringer)(英国工党)

面积

市内和各自治区面积共115.65平方公里。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78米。

人口

市内和各自治区人口共45.2万人(2006年,英国地区第5名),人口密度3,815人/平方公里。大曼彻斯特人口224.03万。曼彻斯特都会区人口420.92万。大曼彻斯特都市郡人口254.77万,人口密度1,997人/平方公里。

种族

全市人口中有77.6%为白人,其中英国白人占总人口的71.0%,爱尔兰白人占总人口的3.0%;

混血人种占3.2%,其中1.9%为黑人和白人血统(加勒比地区和非洲);

南亚人占10.3%,其中巴基斯坦人占5.8%,印度人占2.3%,孟加拉人占1.0%;

黑人占5.2%,其中加勒比地区黑人占2.0%2.7%,非洲黑人占2.7%;

东亚及其他地区人口占3.7%,其中2.3%为华裔(2005年)。

时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UTC+0。

邮政编码

M

电话区号

0161

曼彻斯特(Manchester)是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都市群的中心,英格兰西北部平原,东部临近奔宁山脉。

曼彻斯特是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两百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纺织大工业,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曼彻斯特也随着棉纺工业的出现成为新一代大工业城市的先驱。

[编辑本段]一、历史沿革

19世纪初的“棉都”——曼彻斯特曼彻斯特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但它存在相比纺纱机和珍尼机(早期的纺纱机)年代久远得多。曼楚尼市(Mancunium)是公元79年由阿格里科拉将军(GeneralAgricola)修建的堡垒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在罗马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城镇。曼楚尼市沿着瓦特林街(WatlingSt.)逐渐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连接伦敦与北方的切斯特。曼彻斯特中世纪的历史鲜人知,部分原因是城市的历史记录毁于1666年的伦敦大火。14世纪,法兰德斯的羊毛和亚麻纺织工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创了最早的纺织传统,并这个小镇在18世纪加工从美洲殖民地来的棉花奠下良好的基础。曼彻斯特有方便运输的运河、充足的水和煤炭供应,加上进取和创新的文化传统(理查德·阿克赖特发明的蒸汽纺纱机就是代表)。曼彻斯特孕育了全新的纺织工业,开创了工业革命的先河。

市名

曼彻斯特源于古英语名字“Mamucium”(奶头形状的山),后来的演化中加上了“ceaster”,起源于古拉丁语“Castra”而变成“Manchester”。

发展

曼彻斯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79年罗马人就曾在这里建立要塞,以控制从奔宁山麓到海边的通道。14世纪移居此地的佛兰芒织匠创办了亚麻和毛纺业,为曼彻斯特的发展奠定了头一块基石。

十三世纪兴起,产业革命后发展迅速。十六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工业城市,它出产的呢绒、毡帽和粗棉布甚至远销海外。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东部以纺织、服装、印染为主;西部以电机与通用机械为主。食品加工、化学和炼油也很重要。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海轮经曼彻斯特运河(1894年通航)可抵本市,是仅次于伦敦和利物浦的重要港口。

崛起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764年,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开始了从纺织机器发轫的工业革命。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1789年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从此这里的棉纺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这里发达的棉纺织工业给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分三路,原来泥沙搀杂,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由精卷而为细丝。凡七八过,皆用小轮数百纺之。顷刻成轴,细于发矣。染处则在下层,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他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100多年前此地棉纺业的盛况。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今日

自二十世纪初因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开始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战后的曼彻斯特工业开始式微,但曼彻斯特的大城市地位依旧不变。

近十年来曼彻斯特的市貌变化很大,大量在1960年代前兴建的楼房都被拆毁,以新式建筑物取代,而旧厂亦改建成住宅公寓。

[编辑本段]二、地理环境

平安夜中的曼彻斯特市政厅地理方位

曼彻斯特位于盆地之中,北方和东方毗邻奔甯荒野,南面是柴郡平原。市中心位于艾威尔河(RiverIrwell)东岸,靠近另外两条河——麦诺克河(RiverMedlock)和埃瑞克河(RiverIrk)的汇流处。默西河(RiverMersey)也经过城市南部。内城区大部分是楼房,从许多高大建筑物楼上可以看到广阔的荒野。另外,曼彻斯特河道发达,靠近利物浦港和煤矿。

气候环境

曼彻斯特气候潮湿,属于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市的平均年降水量为809毫米,降水持续时间长,但降水强度小,降水常在1个小时以上,而鲜见几分钟的倾盘大雨。

旅游时间

无论什么季节或什么天气,到曼彻斯特旅游都非常方便。4月到9月是到访的最佳季节,但要记住,7月和8月可是旅游旺季。如果是8月下旬去到访曼彻斯特,就可以加入50万的狂欢队伍,在同志日的游行队伍里手舞足蹈。一至三月的均温度约为摄氏8度,到了七至九月的夏季,平均气温则升至摄氏20度左右。

[编辑本段]三、行政区划

大曼彻斯特行政区划曼彻斯特历史上属于兰开夏郡。1974年英国进行了地方行政改革,建立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包括邻近的索尔福德(两市街市毗连,只隔一道小河),斯托克波特、奥尔德姆、博尔顿、罗奇代尔及其他城镇在内的都市郡,叫大曼彻斯特,总面积1,287平方公里。这个都市郡是英国重要的经济区和最大的都市区之一。

大曼彻斯特都市郡

由10个都会自治市(metropolitanboroughs)组成:

曼彻斯特市(CityofManchester)

斯多波特(Stockport)

塔姆塞德(Tameside)

奥德海姆(Oldham)(自治市)

罗奇代尔(Rochdale)

伯雷(Bury)(自治市)

保顿(Bolton)(自治市)

维根(Wigan)(自治市)

索尔福德市(CityofSalford)

特拉福德(Trafford)

大曼彻斯特都市区

市镇有Sale、Altrincham、Cheadle、Stockport、Ashton-under-Lyne、Oldham、Bury、Rochdale、Glossop、Stockport、Middleton和Stretford。特拉福德和索尔福两市通常被理解为曼彻斯特都会区的一部份,但保顿和维根两市并不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