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婚姻制度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少男少女在纯情的恋爱中享有相对的自由,但父母的干涉也不乏存在。
布朗族的成年礼以“漆齿”仪式为标志,男孩与女孩在14至15岁时举行这一仪式,通过使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为异性染齿,以此表示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与村寨社交活动。
传统的恋爱方式为“串姑娘”,布朗族青年的恋爱与婚姻自由,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广泛支持。每至月圆之夜,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携带三弦,结伴前往姑娘的竹楼,以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吸引心上人的注意。姑娘们则提前点燃火塘,打开房门,通过对歌、递烟、敬茶等方式表达对恋人的爱慕之情。
布朗山区的恋爱形式多样,既可群访,也可单独夜访,成为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求婚环节中,布朗族青年与心仪的女子感情深厚时,男子会以花为媒介向女子求婚。小伙子从山上采集鲜花,将其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其真心爱她时,会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以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族的婚礼过程独特,一对情侣的婚典通常要重复举行2至3次。首次定亲之后,新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自返回家中,直至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入夫家成为儿媳。最后一次婚礼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举行,期间需杀猪宰牛,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以庆祝新生命的到来。
扩展资料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