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第一位女咨询师明托·芭芭拉所著,自1973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欢迎。她的书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表达和写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然而,金字塔原理的应用不应仅限于书中所描述的表达和写作技巧,而应深入为我们的底层思维模式,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金字塔原理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它的方法论能够支撑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如学习、思考和表达。本文将跳过《金字塔原理》原书中具体应用场景的描述,直接提取其底层逻辑,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并灵活运用该原理。
在接收信息时,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一种逻辑,将摄入的信息进行分类、分组并总结,以便记忆。如果我们首先对信息进行概括和分类,那么接收者将更容易地将信息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核心意图。因此,金字塔原理本质上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概括的方法。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三种方式相互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上级思想是对下级思想的概括,而下级思想则是对上级思想的解释和支持。金字塔原理的具体原则包括四个部分:序言情景冲突、结论先行、纵向疑问解答、上层概括下层,以及横向独立穷尽、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 序言情景冲突:序言部分并非金字塔模型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兴趣。通过SCQA(背景、冲突、疑问和答案)法则,序言提出问题的背景、冲突和疑问。序言通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先介绍读者熟悉的背景,然后引出冲突,最后提出疑问。
2. 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应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置于文章开头。提前明确中心思想有助于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传达的信息。
3. 纵向:疑问解答,上层概括下层:金字塔中的纵向关系要求每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上下层之间是疑问和解答的关系,下层应回答读者对上层信息产生的疑问。
4. 横向:同层独立穷尽,归类分组,逻辑递进:横向关系遵守MECE法则,即相互独立且完全穷尽。此外,还应遵循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原则。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要素包括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程度顺序,这些顺序反映了我们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灵活采用这些原则。例如,构建金字塔结构时,我们可以自上而下地确定主题、设想疑问和给出答案,也可以自下而上地列出观点、提取关系、得出结论并倒推序言。此外,SCQA、MECE等方法还有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