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一个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闪耀的名字,其历史复杂而深远。从南洋公学到交通大学,再到今日的五所交大,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大学,它们的辉煌与沉浮,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衰。19世纪末,战火纷飞,北洋大学堂师生转移至上海,南洋公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生的摇篮。北洋大学堂虽早于南洋,但因战乱,发展不及后者。1921年,随着国民政府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四所交通大学与唐山路矿学校、北平邮政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交通大学,定位为理工科大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大学的人文传统逐渐消失,只专注于理工科教育。名校长的治校有方,使得交通大学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工程学子的最高学府。抗日战争期间,交通大学迁至陪都重庆和贵州遵义,虽受一定影响,但实力依旧雄厚。
解放后,交通大学面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调整,实力大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1952年的大规模调整中,交通大学被拆分为理、工、管理多学科大学,最终成为单一工科大学,实力大减。1956年,交通大学再次被拆分,形成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西迁的决策引发了师生的强烈讨论,最终采取了一边一半的折中办法,导致了两校之间的分裂和对立情绪。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各自拥有了不同的专业和资源,形成了独立的发展路径。
五所交大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旨在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交大海外校友在全球各地建立了校友会,每年定期举行校友活动,为母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财力援助。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的成立,体现了交大校友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他们不仅关心母校,还在学术、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的发展。
交通大学的历史和演变,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五所交大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传承着交大的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今天,交大校友们在全球各地的活动,更是展现了交大校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推动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